原帖由
elia 於 2006-8-15 16:48 發表
咁請問 WD800JB 80GB / 7200rpm / UDMA100
與 WD800JD 80GB / 7200rpm / Serial ATA
所指的 UDMA和 ATA 是什麼呢?
UDMA -> Ultra Direct Memory Access (Ultra DMA)
首先你要屆禎甚麼是IDE及鴃漓:
IDE (Integrated Drive Electrnics)由 Western Digital (WD),和Compaq共同發展。現已整合到主機板。IDE是在ANSI中正式登錄的規格名稱,但隨著功能不斷擴充,有不同的名稱。
規格名稱 重要特色 最高速 慣用稱呼
ATA-1 1994年 8.3 MB/s IDE、ATA
1. 40-pin排線,長度18英吋以下
2. 雙裝置的IDE,只支援硬碟
3. 以PIO或DMA模式傳輸
4. 於1999年廢除
ATA-2 1996 16.6 MB/s EIDE、Fast ATA
1. 加入第二個IDE通道
2. 支援ATAPI裝置
3. 支援Bus Master裝置
4. 加入LBA模式,突破硬碟 504MB限制
5. 於2001年廢除
ATA-3 1997 16.6 MB/s
1. 加入S.M.A.R.T技術
2. 加入安全機制
ATA-4 1998 33.3 MB/s Ultra DMA 33、Ultra ATA 33、ATA 33
1. 加入Ultra DMA Mode 0,1,2
2. 加入高速排線的規格(選用)
3. 加入CRC(循環餘數檢查)機制,
以確保資料的正確性。
ATA-5 66.6 MB/s Ultra DMA 66、Ultra ATA 66、ATA 66
1. 加入Ultra DMA Mode 3,4
2. 強制使用高速排線
ATA-6 100 MB/s Ultra DMA 100、Ultra ATA 100、ATA 100
1. 加入Ultra DMA Mode 5
2. 擴充LBA模式,突破137GB的容量限制
3. 加入噪音抑制機制
ATA133 133 MB/s Fast Drivers
1. 向前相容ATA100/66/33
2. 沿用傳輸線。
SERIAL ATA 2002年 150 MB/s SATA
1. 採用序列傳輸
2. 4條線的專用排線。可達1公尺,
有助機殼散熱。
3. 不用調整Master、Slave跳線
4. 點對點連接模式,預備4~6個接口。
ATA-1:通道可支援2部硬碟,但需設硬碟的Jumper成為Master 與Slave 。
可用2種不同的資料傳輸方式:
* PIO (Programmed Input / Output ):早期傳輸方式,由CPU控制硬碟到系統間的資料傳輸,但CPU快,硬碟慢,需要等待,影響效能。
* DMA (Direct Memory Access):由MDA 控制器直接存取記憶體,不經過CPU。
ATA-2擴充化的IDE規格:
WD的Enhanced IDE(EIDE),Seagate 的Fast ATA、Fast ATA-2,於1996年時整合成「ATA-2」,即「EIDE」。可支援非硬碟的儲存設備,如CD-ROM、碟帶機。
但ATA命令不適合用在CD-ROM或其他週邊設備上,所以又另買訂了特殊的ATAPI (AT Attachment Packet Interface)協定,使IDE也支援硬碟以外的儲存設備。這ATAPI協定比ATA複雜,比較接近SCSI界面(早期CDROM是接在SCSI界面上)。
支援Bus Master:不使用主機板上的DMA控制器,而改由設備本身內建的控制器來負責傳輸,即可自行接管(Mastering)系統匯流排(Bus)。但當時的Win95不支援,而要另外安裝驅動程式,而Bus Mastr本身經常出錯,並不受到歡迎。
界面部分至ATA-2已成形,以後的發展以提升傳輸速度為主。
Ultra DMA: IDE排線不適合高速傳輸,未提高IDE傳輸速度而創出Ultra DMA,簡稱UDMA。原理是在上緣與下緣都傳輸資料,使傳輸速率提升一倍至33.3 MB/sec。
UDMA的使用:
* 硬碟須支援UDMA:目前硬碟支援UDMA66或100
* 主機板須支援UDMA:主機板需附UDMA驅動程式。
* 作業系統須支援UDMA:WIN98 SE之後的作業系統。
* 使用高速排線:排線有80條線路,但接頭仍只有40個腳位,不必更換原有的IDE接頭即可裝新排線。此新排線多出40條接地線,穿插在實際傳送訊號的線路之間,以抑制雜訊。
註1:二條線路靠太近,且傳輸方向相反時,會因電磁效應而產生雜訊(Cross Talk)。
註2:高速排線也支援Cable Select,以不同的顏色的接頭來代表Master與Slave。此時,硬碟的jumper要設在Cable Select for Master/Slave上。
Serial ATA (SATA)
最簡單的來看,目前PATA只有到133Mb/s的傳輸率,而SATA第一代的標準就已達到150Mb/s,2.0、3.0的規格則會上看300、600MB/s的超傳輸率,現有的PATA完全無法比較。
除了傳輸率的優勢外,SATA的傳輸線相較IDE的排線更為細長,SATA的排線依據規範可達100公分,超過PATA上限的45公分兩倍有餘,以後機殼中煩雜的排線狀況將會獲得改善,而且SATA支援熱拔插,拿來當做外接式硬碟更為方便,不須再裝一個轉接盒。
目前支援SATA的南橋晶片不少,如Intel的ICH5/ICH5R、VIA 8237、SiS 964等等,但是在安裝Win2000/XP時,Win2000/xp的安裝程式無法偵測到SATA硬碟,必須從將主機板廠商的驅動程式複製到磁片中,然後在安裝時按F6,讓Win2000/XP把SATA硬碟當作SCSI硬碟來驅動,才能夠在安裝時找到SATA硬碟,對於使用者有點不便。